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

書班學書紀略

書班學書紀略

作者:林麗娥

      在七十二年一個夏天的晚上,姚夢谷老師引介了一位「聽說」剛從日本回來的書法老師,走進歷史博物館的書法教室,我們這個大約只有三十個學生的教室裏,頓然出現了一股寧靜、期待、好奇的氣氛,只見一位仙風道骨,侃侃而談,上從畫理,下到書論,縱橫古今;一位短小精幹,端然凝坐,大有沙場老將,氣蓋河山之勢,凝歛中帶著一絲慧黠的神采,我左顧右盼,感覺這是一幅多麼奇妙的一種景致。直到姚老師因事先走,留下了寇老師,從此也留下了我們與寇老師學書將近十年的這段不解之緣。

      由於老師認真、惜緣的個性,所以我們書班前前後後,來來去去,不出七八百個同學而已,而今固定的,則有二百餘位。我們先後是孔學會、歷史博物館、孔孟學會與教育部合辦、政大中文系、田家炳文教基金會等書法研習班的同學,透過老師在這些地方的授課,牽引我們於今能夠同聚一堂,共品書學奧妙的趣味。

      老師的教學與其他一般書法老師甚為不同。由於他曾旅居日本三十年,目睹日本書壇的種種速成、求怪的惡風,因此他一開始便極力遏止我們走上這種狂妄、功利的路線,強調「書法創新不能舍本逐末」、「無傳統即無創新」、「只有從古人的筆法中擷取精華,才能創出自己嶄新的風格」,並擬出一套極嚴密的從臨書到創作的學書系統。如他認為打書法根基,重點應在魏晉,然魏晉尚韻,唐人尚法,故初學者宜從唐人下手,而唐人楷書中又以歐陽詢成就最高,其虞恭公碑結構嚴謹,最近魏晉筆法,變化最多,可謂爐火純青之作,故先以半年苦臨。及得筆法,乃入魏晉方筆極則張猛龍碑的臨習,務求深得其翻折頓挫、逆鋒澀進、欹正變化之理而後止,其間並參以楊大眼、始平公等龍門二十品,以得方筆全貌。爾後,乃入圓筆代表鄭文公碑的臨習,了解其各種圓筆曲轉之美,及其結構虛實縱橫之妙,同時另參以鄭道昭觀海童、論經書,及與其時代接近的瘗鶴銘、石門銘等圓筆為主的摩崖大字,以恢弘吾等氣勢。

      待方圓之筆既熟,乃開始作進入行草臨書的準備。然老師唯恐吾等重涉時入行草輕滑單調之病,又以魏晉行草出於篆隸,故乃又於此時略說篆隸結構、用筆、風格特色、而於此只用半年,並未深涉之由,乃因老師認為篆隸距今已遠,鋒法已盡於魏晉,加以形固格古,若拘執太久,反易成為日後發揮行草創作之阻礙。因此只作認識,並未深臨,即轉引帶入行草之中。而行草中,則以王羲之集字聖教序為主,老師於此帶著大家逐字逐筆,細細揣摩、示範、剖解,使我們皆能於中深體王字用筆及造型美之所以然,甚而能指出其字不當之所。如此研習一年有餘,乃在旁涉黃庭堅范滂傳、米芾虹縣舊題等帖之結構、筆法。最後,為求創作之需,老師甚還教授作詩及作對聯之法,督導同學習作,並常以彼此新作互相研討。

      老師生性機智風趣,坐於堂中,真如春風之沐。尤其是老師教學重在傳「訣」,掌握重點,絕不空談泛論,其生動的語言,具象的描述,常讓同學由衷叫絕,印象深刻。如為了鼓勵同學用功,而有「九十九功夫一分才」之語,為了強調讀碑的重要性,而有「讀三寫一」之語,為了指引同學正確的臨碑態度,而有「有碑無我,有碑有我,有我無碑」的三境界之語,論述學書之態度及過程而有「誠、恆、謙」之三字訣、「實、力、活、巧、變」之五字訣、「不停、不急、不亂、不驕、不怪、不學今人、不表現」之七句訣……等。此外,他又認為臨習古人碑帖,貴在死臨活學,以科學的方法分析歸納其特點、重點的學習,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,奠立深厚的筆法基礎,加以融會貫通,增減損益,創造自己風格。如他分析虞恭公碑的點,則分斜菱點、直下點、映帶點、呼應點、左側點等敘述,分析其起筆,則分蠶頭起筆、半圓起筆、斜切起筆、直切起筆、直起筆、圓起筆、無痕起筆等敘述,分析其抅挑,則分彎挑抅、平挑抅、垂露抅、圓出抅等敘述。至其造型,則又分有長頸原則、伸頭原則、守扁原則、守長原則、機變原則、求放原則、及勉強的造型、為布白增減筆畫、行氣離開中心線的疏忽等要點敘述,凡此多其自創名詞、獨到方法及見解,為古今論書者所未嘗言。其他各碑之分析亦多採此。

      莊子曾說:「水之積也不厚,則其負大舟也無力」,沒有深厚的藝術和學養根基,必不可能成就斐然的藝術作品,在書班裏,大家都有此共同體認,也認為經師難得,人師尤為不易,而我們又何其有幸,在學書道上,遇此良師,實宜好好珍惜把握。雖然由於個人學業、事業、家庭因素,或一時不易全神投入,然而由於老師的帶領,多已建立正確的學書觀念與起碼的鑑賞能力,尚有待者,則唯功力之加深罷了。

      老師一向身體孱弱,常抱病授課,值此習作展前夕,又舊疾復發,視力未復,大家在趕寫作品之餘,皆甚擔憂掛懷,衷心祝禱老師早日痊癒,再帶引我們攀登這無盡奧妙的書法殿宇。由於受命撰寫本班學書概況,故謹略述一二如上。

林麗娥謹誌 四、二十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