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

書苑春暉

書苑春暉 

陳欽忠

      在濟濟多士的書學院課室裏,我算是資淺的,許多早在史博館書班即入門牆的學長,與老師相處融洽的情景,使我相信他們所受的教益以及對老師的認識,一定比我多且深刻〡雖然我已是充塞於心〡但我良願一個樗散之材,幸蒙老師謬愛,而孺慕在抱的末學,用一支禿筆側寫這位深受愛戴的培公老師,在書苑時期留下至今迴盪於耳際,烙印在腦中的吉光片羽,做為眾人盛讚老師書學成就之外的贅語。

      「中國書學苑」,一個典正而氣派的名號,它和一般私設書館最大的不同,在於自始即從組織化的大格局設想。不少在地的書壇前輩經過長久的耕耘,門下士孶乳寖多,沿用早期軒齋廬室為名的慣例,這裡並不適用,因為老師壯年旅日,成名後返國授業,憑藉著如日中天的聲望,號召群倫,自然一呼百諾,四面八方登門求教的慕學之士,坐滿了書學苑的課堂,不過才幾年光景,便形成一個以老師為主軸,向心力極強的書會組織。

      然而,正因為少了長期蘊釀成熟的過程,身為創辦人,必須付出更多的心血,期能一朝傾囊相授,達到培育子弟,廣布書法正宗的終極理想,於是我們看到老師馬不停蹄,奔走於道途之上;符筆不停揮,勞形於作業堆中,若身戮力的情景,即使歷經病痛侵擾,依然不改其志。若非懷著強烈而迫切的使命感,試問七旬老翁,誰能做到?

      雖然壓力如許沉重,卻很少看到老師略顯疲態,任何時候總見他老人家一臉可親的笑容,言談間閃耀著飽經事故的智慧光芒,雖在中風之後,眼翳之後,乃至雙目不能視,自號「青州盲叟」之後,一向如此。印象最深的是,一次在花園新城老師家中,談及書苑種種,話說到一半,突然像是想起什麼,回身到書房,拿了一件手書小楷千字文,鄭重地交付,並囑好好保存,然後徐徐說道,如蒙上蒼眷顧,多賜幾年歲數,將要如何如何云云,說話時盲叟雙目炯炯,露出堅毅的神情,襯托著太師椅後巨幅梅花的凌雲霜姿,一陣香冷襲人。讓我憬悟平日談笑風生的老師,心底隱藏著難以為外人道的苦辛,那是一種老驥伏櫪卻夾雜著些許滄桑的感覺,原來在老師的眼中,書苑子弟個個是寶,皆屬可造之材,也都是未來傳述絕學的種子隊伍,因而把僅餘的精力,涓滴投注在學生身上。然則,晚年永無休止的病情,多少為難了這位曾經豪氣干雲的書壇祭酒。

      病後幾乎息交絕遊的老師,對學生們的關照並未減少,有一回趁著老師來台中受獎的機會,我提出到興大演講的要求,不想老師一口答應。記得那時有董學長一路陪侍,來到擠滿學生的百人大教堂,眼睛餘光瞥見黑板旁布置老師所寫《觀海童詩》影印大全張,只見他右手一指,面對大家笑著說:「沒想到有人寫得比我好!」到場的一百多位聽眾泰半是我的學生,當然能領略老師的幽默,聞後為之哄然。在這樣的氣氛下開場,接下來自然是台上滔滔不絕,台下陶陶然樂,全程熱烈而融洽,堪稱是我所見到最成功的一次演講,聽說老師回臺北後還經常向人提起呢!現場揮毫時,留給書法教室一對「松風煮茗,梅雪吟詩」聯語,辭意悠遠,法書蒼勁,如今早已裱褙,連同揮毫的玉照,掛在牆上,多年來觀賞者不下數百人,莫不嗟嘆玩味,以為平生傑作。每年新生來班上課,我都會指著壁間圖像,講述大書家生平,從老師生前講到身後,從簡介到詳述,只要老師精神長在,流水般的學生中,或許總有幾人能受到感染,克紹德業。

      據說不少學長正是為了聽老師講課而追隨到底的,作業交否也不甚介意,這真是明智之舉。老師談鋒之健,可使滿座生春,上課時只消帶上耳朵,便可聽到如歌的行板。若把詩歌說成精鍊的語言,那麼老師的語言絕對是精美的詩篇:疾徐有致的節奏,吞吐仰揚的聲調,以及人情的練達,當然還有不可或缺的優雅辭藻,加上藝術家的性格 ,綜合成屬於老師特有的風格。尤其是那博綜古今的學養,不擇地皆可出的機智談吐,能為莊語,亦能放言,這種成竹在胸,予奪在手的本事,直是人間少有。

      講論書法,在博學的老師而言,有如折枝之易,俯仰之間,書法的奧義,輕易地被一一抉發。令我們一群專研書法理論的學員感到不可思議的是,舉凡老師上課所介紹過的碑帖,幾乎每一種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,老師都能說出道理,不論點畫結構或風格較論,全是深思熟慮,可經載述的精闢論見。我常想大學中若有書法系所,在老師指導下,每件碑帖,都可以寫成一篇擲地有聲的論文。不然,把老師的講稿整理出來,必定也是價值難以估量的書學資產。

      在我撰寫有關唐代書法的博士論文時,老師的治學態度時時在我腦中,督責下筆時的矜慎。回想入門之初,我拿了論文綱要請老師過目,過幾天擲還時發現,僅是撰寫動機一項,文字就被修改多處,其中一句「一張琴」,「張」字被改為「床」,拜服至於今日。如今我濫竽興大教席,也指導過幾個學生,自問認真的程度和駕馭文字的能力,從來未及老師的個位數,心中徒有敬佩之忱,而且是與日俱積。

      老師在學界也有不少朋友,其中王靜芝大安先生,是我的論文指導教授,老師知道我常去靜公家,便託我帶了一件沈尹默的扇面,送給這位沈先生在臺的唯一弟子。靜公忽然得到至寶,連稱不敢當,最後還是收下,並且回贈一大函書法集,讓我回去覆命,故事就這樣完畢。這是怎樣的情節,高來高去,中間由我串場,何其平淡也。那件我視若拱璧的扇面,居然出色不起來了,或許古人所謂君子之交,不過如此。另一位也是我的恩師于大成長卿先生,是老師在青年時期即已見過面的總角之交,數十年未曾通問,但聽說于老師中風右痺正在復健,即主動要我陪同前往探視,說是要以過來人的經驗給于老師打氣,當時老師已歷中風,克復健康後,正為眼疾所苦,卻因他敬重于老師的學問,仍不避勞頓前去省慰。于老師內心充滿感激,苦於口不能言,喁喁牽動嘴角,勉強回謝的情景,一發令人動容。後來于老師左書有成,還辦了展覽,老師聽聞後,大書條幅一紙,別署「青州盲叟」,命我為貺于老師尊前,以「盲書」為「左書」壯色,實屬難得的書壇佳話。尋思兩公相視而笑,莫逆於心的情誼,歷歷如繪,如在目前,而今兩位恩師俱已騎乘黃鶴,執筆之頃,振撥舊愁,能無愀然。

      方今學校書法教育漸趨式微之頃,老師苦心孤詣創立中國書學苑的宗旨益形珍貴,欣見書苑群賢多能有所體認,堅持雅操,傳繼慧命。我因機緣湊巧,有幸親炙明師,沐浴春風多年,觸處皆有會心,深感老師書法境界,可以歐陽文忠公「縱橫高下皆如意」喻之;加以人格高夐,正氣磅礡,坡翁所謂「道藝合一」實為寫照,上述皆屬專文探討範圍,原不在本文涉獵之內,姑且提綱於此。至於提倡書道,不遺餘力,窗課教習,誨人不倦,則是忝列末座如我者,特別感到親切而著明的部份,剋就記憶中二、三事,連綴成篇,然猶未足相稱於百一也。仰望高山,敬懷景行,唯有內慚而已。

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

書班學書紀略

書班學書紀略

作者:林麗娥

      在七十二年一個夏天的晚上,姚夢谷老師引介了一位「聽說」剛從日本回來的書法老師,走進歷史博物館的書法教室,我們這個大約只有三十個學生的教室裏,頓然出現了一股寧靜、期待、好奇的氣氛,只見一位仙風道骨,侃侃而談,上從畫理,下到書論,縱橫古今;一位短小精幹,端然凝坐,大有沙場老將,氣蓋河山之勢,凝歛中帶著一絲慧黠的神采,我左顧右盼,感覺這是一幅多麼奇妙的一種景致。直到姚老師因事先走,留下了寇老師,從此也留下了我們與寇老師學書將近十年的這段不解之緣。

      由於老師認真、惜緣的個性,所以我們書班前前後後,來來去去,不出七八百個同學而已,而今固定的,則有二百餘位。我們先後是孔學會、歷史博物館、孔孟學會與教育部合辦、政大中文系、田家炳文教基金會等書法研習班的同學,透過老師在這些地方的授課,牽引我們於今能夠同聚一堂,共品書學奧妙的趣味。

      老師的教學與其他一般書法老師甚為不同。由於他曾旅居日本三十年,目睹日本書壇的種種速成、求怪的惡風,因此他一開始便極力遏止我們走上這種狂妄、功利的路線,強調「書法創新不能舍本逐末」、「無傳統即無創新」、「只有從古人的筆法中擷取精華,才能創出自己嶄新的風格」,並擬出一套極嚴密的從臨書到創作的學書系統。如他認為打書法根基,重點應在魏晉,然魏晉尚韻,唐人尚法,故初學者宜從唐人下手,而唐人楷書中又以歐陽詢成就最高,其虞恭公碑結構嚴謹,最近魏晉筆法,變化最多,可謂爐火純青之作,故先以半年苦臨。及得筆法,乃入魏晉方筆極則張猛龍碑的臨習,務求深得其翻折頓挫、逆鋒澀進、欹正變化之理而後止,其間並參以楊大眼、始平公等龍門二十品,以得方筆全貌。爾後,乃入圓筆代表鄭文公碑的臨習,了解其各種圓筆曲轉之美,及其結構虛實縱橫之妙,同時另參以鄭道昭觀海童、論經書,及與其時代接近的瘗鶴銘、石門銘等圓筆為主的摩崖大字,以恢弘吾等氣勢。

      待方圓之筆既熟,乃開始作進入行草臨書的準備。然老師唯恐吾等重涉時入行草輕滑單調之病,又以魏晉行草出於篆隸,故乃又於此時略說篆隸結構、用筆、風格特色、而於此只用半年,並未深涉之由,乃因老師認為篆隸距今已遠,鋒法已盡於魏晉,加以形固格古,若拘執太久,反易成為日後發揮行草創作之阻礙。因此只作認識,並未深臨,即轉引帶入行草之中。而行草中,則以王羲之集字聖教序為主,老師於此帶著大家逐字逐筆,細細揣摩、示範、剖解,使我們皆能於中深體王字用筆及造型美之所以然,甚而能指出其字不當之所。如此研習一年有餘,乃在旁涉黃庭堅范滂傳、米芾虹縣舊題等帖之結構、筆法。最後,為求創作之需,老師甚還教授作詩及作對聯之法,督導同學習作,並常以彼此新作互相研討。

      老師生性機智風趣,坐於堂中,真如春風之沐。尤其是老師教學重在傳「訣」,掌握重點,絕不空談泛論,其生動的語言,具象的描述,常讓同學由衷叫絕,印象深刻。如為了鼓勵同學用功,而有「九十九功夫一分才」之語,為了強調讀碑的重要性,而有「讀三寫一」之語,為了指引同學正確的臨碑態度,而有「有碑無我,有碑有我,有我無碑」的三境界之語,論述學書之態度及過程而有「誠、恆、謙」之三字訣、「實、力、活、巧、變」之五字訣、「不停、不急、不亂、不驕、不怪、不學今人、不表現」之七句訣……等。此外,他又認為臨習古人碑帖,貴在死臨活學,以科學的方法分析歸納其特點、重點的學習,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,奠立深厚的筆法基礎,加以融會貫通,增減損益,創造自己風格。如他分析虞恭公碑的點,則分斜菱點、直下點、映帶點、呼應點、左側點等敘述,分析其起筆,則分蠶頭起筆、半圓起筆、斜切起筆、直切起筆、直起筆、圓起筆、無痕起筆等敘述,分析其抅挑,則分彎挑抅、平挑抅、垂露抅、圓出抅等敘述。至其造型,則又分有長頸原則、伸頭原則、守扁原則、守長原則、機變原則、求放原則、及勉強的造型、為布白增減筆畫、行氣離開中心線的疏忽等要點敘述,凡此多其自創名詞、獨到方法及見解,為古今論書者所未嘗言。其他各碑之分析亦多採此。

      莊子曾說:「水之積也不厚,則其負大舟也無力」,沒有深厚的藝術和學養根基,必不可能成就斐然的藝術作品,在書班裏,大家都有此共同體認,也認為經師難得,人師尤為不易,而我們又何其有幸,在學書道上,遇此良師,實宜好好珍惜把握。雖然由於個人學業、事業、家庭因素,或一時不易全神投入,然而由於老師的帶領,多已建立正確的學書觀念與起碼的鑑賞能力,尚有待者,則唯功力之加深罷了。

      老師一向身體孱弱,常抱病授課,值此習作展前夕,又舊疾復發,視力未復,大家在趕寫作品之餘,皆甚擔憂掛懷,衷心祝禱老師早日痊癒,再帶引我們攀登這無盡奧妙的書法殿宇。由於受命撰寫本班學書概況,故謹略述一二如上。

林麗娥謹誌 四、二十

關於寇老師

序言 ─ 劉勃舒
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0B3sAcLF2h8WjdzkzNFVGOF81c2c/view?usp=sharing


序 ─  姚夢谷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0B3sAcLF2h8WjRUJhcU5Na3p1bTA/view?usp=sharing


序 ─ 田家炳
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0B3sAcLF2h8WjYkx0eWxDZW84VU0/view?usp=sharing


詩情光日月 筆力動乾坤 ─ 鄭文惠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0B3sAcLF2h8WjazVHZEZ1QWJwYlU/view?usp=sharing


人品書風留青史 癡情梅韻傳人間 ─ 劉文潭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0B3sAcLF2h8WjQUNkancxTlZkMlU/view?usp=sharing


蔣序 ─ 蔣緯國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0B3sAcLF2h8WjY2Q5ZGd6NldVR1E/view?usp=sharing


略介寇培深先生生平 ─ 梁國裕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0B3sAcLF2h8WjN1Blc3I4WlBmVkU/view?usp=sharing










寇培深老師的文章


從顏真卿 談中國書法之美  演講:寇培深 大華晚報
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0B3sAcLF2h8WjcTlZX051VmRpalU/view?usp=sharing


東西文化與藝術 作者:寇培深 中央日報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0B3sAcLF2h8WjQnQ1ZE14X2NjMVE/view?usp=sharing


此風不可長 作者:寇培深 中央日報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0B3sAcLF2h8Wjdlp5WHJldWJyMm8/view?usp=sharing














《中國書道傳習彙編》簡介

《中國書道傳習彙編》簡介


      書法藝術是觸摸中華文化神髓的一把鑰匙。文字本是記錄,是一種符號,但以毛筆書寫後,比其他藝術的表現形式更具體、更普遍;書法之美肇於自然,是眾藝之母,它以有限的點畫、使轉、方圓、提按表現無限的美,其中有法度、有思考、有變化、有力感、有質感。

      歷代書家善書,但不肯輕易傳人訣竅。國家文藝獎得主寇培深把他一生書寫的經驗,用最淺顯的科學方法剖析,獨創的筆法體系與學習進階,可讓人人在最短的學習時間有成效,這是亙古未有的。今將《虞恭公碑》、《張猛龍碑》、《鄭文公碑》的筆法特色簡介如下,但願後學者,都能因這套方法更上一層樓,繼續傳承這獨一無二的書藝文化。

碑帖的珍貴

碑帖的珍貴
      要講碑帖的珍貴,可以先聽寇培深收藏《虞恭公碑》的小故事。寇培深小時候就被規定要天天寫書法,寫完就放在爺爺的桌上。因此,他對各家碑帖都很熟悉。大陸淪陷之後,他落難來到台灣,後來又赴日本求醫多年。一次,他在二手書店看到《虞恭公碑》,修碑痕跡少,可以見到歐陽詢圓筆、方筆的變化,如獲至寶的抱回家。多年之後,他又從日本回到台灣,當時就只帶了《虞恭公碑》隨行。
      中國書道傳習學會理事長陳曉珍表示,當初準備出版《中國書道傳習彙編》之時,中國書道傳習學會同仁討論是否需要點掉石頭崩掉的痕跡,最後大家決定保留最原始的樣子,因此這個《虞恭公碑》版本是以最自然的面貌重現江湖。她表示,古代碑帖十分珍貴,以歐陽詢為太宗寫的幾個碑為例,都有人員看守,即使年代久遠無人看守,後人也不知道石碑在哪裡。換句話說,一般人是拿不到好版本的,幸運者拿到的可能是翻了不知道第幾次的的帖子。而在清朝之後,碑學才開始盛行。
      中國書道傳習學會理事長陳曉珍表示,筆法有:方、圓、提、按、使、轉,從中可以變化出無窮,因此在看碑帖的過程,非常有樂趣,這也是收集這套書的另一種興味。(口述‧陳曉珍╱紀錄‧謝欣園)

如何學寫書法?

如何學寫書法?
一般人學寫書法入門,聽到的範本不是顏柳、褚遂良,就是歐陽詢,《虞恭公碑》在市面上幾乎絕無僅有,為何他會橫空出世、受選出版呢?
中國書道傳習學會理事長陳曉珍表示,只要是國家文藝獎寇培深的學生,都是從《虞恭公碑》開始寫起,因為他的筆法、肩架非常好,適合初學者學習。寇培深並為學生訂出一套學習流程:
‧將每個字都寫得很實在,沒有瑕疵,《虞恭公碑》就是練習筆法、肩架很好的範本。
‧《虞恭公碑》力度較弱,之後可再學方筆碑《張猛龍碑》,學習力度的運用。
‧方筆碑練好了,可以再練圓筆碑《鄭文公碑》,方圓並用。
‧開始寫摩崖大字(「摩崖石刻」是指刻在高聳斷崖的石刻文字),這是很有氣勢的碑體,也可以開始練習隸篆。
‧練到這個階段,可以開始寫《集王羲之聖教序》,之後再寫宋四大家(蘇東坡、黃庭堅、米芾、蔡襄)。
陳曉珍表示,學習書法並不需侷限在一家書體,因為並不是要複製第二個蘇東坡或顏真卿,而是鍛鍊「實、力、活、巧、變」,產生自己的書風,所以書法才能被稱為「眾藝之母」。

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

《張猛龍碑》

《張猛龍碑》
張猛龍碑:方筆碑代表。方多於圓,結體嚴密,用筆剛毅,多取隸法,體勢喜偏欹,變化多在筆畫之端,造型重原則。
      此碑被稱為魏碑之冠,全名是《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》,是目前古代石碑中保存較好的一塊。刻於距今約一千四百九十一年前,現仍存山東。至於是誰撰文、誰書寫,沒有資料流傳下來。雖說此碑是方筆碑代表,但其中有許多圓筆,並不是全方。

《張猛龍碑》碑文記載了張猛龍興辦教育的事跡,運筆剛健挺勁、斬釘截鐵,可以看到《始平公》的影響,如橫、直劃的方筆起筆,轉折處的方棱及三角形的點等,都保留了《始平公》的舊貌。但也並非筆筆都方,而是變化多端,有方有圓,比《始平公》更精美細膩。字體略長,結體已經是比較標準的楷書了,結體非常端麗,有的筆畫結體中,甚至有一點行書的味道,尤其是碑陰。
十分的有趣
歡迎大家來看看~~

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0B3sAcLF2h8WjVnpOQXpLNmQtdVE/view?usp=sharing

2016年11月26日 寇老師的弟子們一起來揮毫

2016年11月26日 寇老師的弟子們一起來揮毫